饰老汉角色。传统粤剧中的末脚,包括公脚和总生两种类型。清同治期间,粤剧十大行当按演出需要重新调整,原末脚行当细分成公脚和总生两个行当。 公脚
粤剧中公脚角色有《三娘教子》中的薛保、《百里奚会妻》中的百里奚、《赵五娘千里寻夫》中的张广财
扮演的角色偏于老年,需挂戴白三绺、白五绺或白满等髯口。 总生
粤剧中的总生有《沙陀国借兵》的李克用,《狸猫换太子》的包公等,因总生需要开面勾画脸谱,也被称作"开面总"
扮演的角色偏于中年角色,多演唱文静戏,多戴黑三绺、黑五绺、苍髯等髯口,呈现庄重沉稳的舞台气质。

又称“花面”,多为忠义的武将。净角名称来源于古“参军”两字促言转音。净脚曾在传统粤剧舞台上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
传统剧目“大排场十八本”中,《三下南唐》、《五郎救弟》、《孝忠卖武》、《高望进表》、《斩二王》、《打洞结拜》等戏都是净脚的首本戏
,清同治年间,粤剧十大行当进行了调整,净脚的内涵外延也有变化,把同样需要开面的“外”脚纳入净的范畴。到清末民初时,粤剧十大行当重新进行整合,把净改称“花面”,再将原来外脚细分成 “大花面”
“大花面”多以白面开脸,沿袭外脚演出奸臣、枭雄的角色,如《六国大封相》中的楚王、《华容道》中的曹操等。
;将原来净脚改称为 “二花面”
“二花面”又被称作"什帅头",勾画脸谱,展现性格外向、勇猛刚强的角色,其表演多用南派武功,如《挑袍赠剑》中的关羽、《芦花荡》中的张飞、《打洞结拜》中的赵匡胤、《关汉卿》中的关忠等。

又称“正生”,饰壮年男性。早期粤剧十大行当中的生脚专门在戏中扮演正派的壮年男性人物,其中又分正生和武生, 正生
粤剧中的正生有《刘锡放子》中的刘锡,《苏武牧羊》中的苏武,《六国大封相》的苏秦,《玉皇登殿》的玉皇大帝等角色。
扮演中年文士, 武生
武生多为文武兼备的中老年形象,兼有生、末两行的特征,故根据年龄气质的差别,挂黑、白三绺和满,同时也需要擅长南派武功和唱念功夫,如《秦琼卖马》中的秦琼,《六郎罪子》中的杨六郎等。
扮演中年会武之人。武生在粤剧中被看作"骑龙头"的行当,在班社演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。清同治年间,粤剧十大行当进行整合,原生脚行当细分成正生和武生两个行当,名称及演出职能基本不变。

又称“正旦”,饰中年女性。 传统粤剧旦脚
传统粤剧旦角有《三娘教子》的三娘,《薛平贵》中王宝钏等角色。
与京剧的“青衣”相仿,在戏中扮演正直庄重的妇人,或大家闺秀。清同治年间,粤剧十大行当进行整合,正旦仍在粤剧旦行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直到清末民初,让位于花旦。实行六柱制后,正旦被撤销,其表演职能被花旦所兼容。自此粤剧就没有正旦行当的称谓。 以中年女性为主角的戏
《秦香莲》(秦香莲)、《劈陵救母》(谢琼瑶)、《琵琶记》(赵五娘)
则仍由 正印花旦
粤剧在发展过程中,兼具唱、念、舞、做的花旦行当逐渐成为女性角色的重要表现者,也被称作"正印花旦",迥异于其他剧种的同名行当。
担纲演出。

又称“三花面”、“小花面”,含男丑,女丑。丑脚在传统粤剧中占重要地位,因他们大多为名角转行,经验丰富,大家常向其请教,是戏班中众人的师傅,受众人尊重。 丑脚
粤剧中的丑脚有《盲公问米》中的盲公、《拦马》中的焦光普
多即兴性插科打诨,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反应灵敏,表演生活化,追求现场互动感。传统粤剧男丑地位较高,戏份较重;而女丑则只饰演媒婆、鸨母之类,地位一般。

按其扮相特点又称"大花面",大多饰演 奸佞、枭雄等角色
如曹操、董卓、严嵩等一类的反派角色
。过去传统粤剧戏班下乡演出,日场正本戏,必由外脚扮演奸臣,谋害忠良。无恶不作,到了煞科时,必定将其杀之。外脚在戏中只演反面角色,所以每出戏都是配演。清同治年间,粤剧十大行当进行了调整,将其合并归入“净”类。清末民初粤剧十大行当再次整合,将“外”按其扮相特点改称“大花面”。

含小生,小武,饰青年俊男。早期粤剧的“小”绝大多数是正面年轻男子,分小生,小武两类。 小武
小武须掌握南派武功的套路和排场,多扮演青年英雄、侠义之士,如《西河会》中赵英强,《马福龙卖箭》中的马福龙等。
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, 小生
小生偏重于唱功,多扮演潇洒亮丽、风流温婉的青年书生,如《评雪辨踪》中的吕蒙正等。
扮演的都是文人雅士。因传统粤剧多演武场戏,所以小武的地位相对较重要。清同治年间,粤剧戏班对传统十大行当进行整合,把原来“小”的行当具体划分成小武和小生两个行当。自此粤剧表演行当就没有“小”的称谓。

又称“贴旦”,饰少女角色。早期粤剧以武场戏为主,旦脚的地位和戏份都比贴脚重要,旦脚不演 反角
如《金莲戏叔》、《荡舟》的主角等角色
。因此,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标准的年轻女子,就由贴脚去扮演。清同治年间,粤剧十大行当重新整合,以花旦代替了贴旦。贴的行当称谓消失。到粤剧实行“六柱制”后,第三花旦实际上祧承了传统贴旦的演戏风格和表演职能。

又称“夫旦”,饰年老妇女。早期粤剧将女性的角色归属旦类,故将“夫”称 “夫旦”
因角色年龄关系,夫旦舞台表演身段不多,较注重演唱和念白,演唱时使用真嗓,唱平喉。如在粤剧《赵五娘千里寻夫》中扮演蔡母,《杨门女将》中扮演佘太君等角色。
。传统粤剧剧目甚少有夫旦角色的出现。清同治年间,按照演出剧目安排和市场的需要,粤剧十大行当进行了较大的调整,撤销了夫旦行当的设置,其行当职能由女丑兼任。清末民初时期,粤剧十大行当又再进行整合,原来夫旦行当职能改由丑生或武生反串兼任。

粤剧戏班各类型群角和次要配角的行当统称。传统粤剧杂行包括有 手下、梅香、五军虎、六分、马旦、堂旦、拉扯
"手下"多扮演兵丁、衙役等龙套角色。拉扯"的地位高于手下,扮演类如朝臣、家院等配角。"五军虎"专门负责武打场面中特定兵将、马夫等角色的武打和筋斗,除此之外,一般不承演其他角色。"六分",俗称"挞烂台",为二花面的副手,虽然多扮演武将、强敌、盗寇等配角和反面角色。"马旦""堂旦"多扮演宫女、太监、差役等龙套闲角。
等表演行当,他们是戏班演出最基础最底层部分。清末民初,粤剧已无杂脚的,而是把它所含的各种表演行当单独列入戏班的编制。实行“六柱制”后,六分、马旦等部分行当被撤消。到现代,手下、梅香、拉扯、五军虎,仍是剧团必备的行当编制。